乡村网云南讯(通讯员 朱国相 何建玮 许廉明)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虽然基层社会治理内容涉及面广、种类繁多,面临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但近年来各类基层治理工作都在集中反馈治理力量薄弱的共性难点。如何增强治理力量成为目前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整体效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是基层社会治理缺乏稳定性、长期性的网格化管理机制,网格化管理服务人员配备数量和管理能力缺乏体系性规定。如基层网格员队伍不稳定,专职网格员较少、待遇不明确、一人兼多职、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较低,难以提供创造性、精准性、差异化服务。二是基层社会治理范围广、层级多,仅靠政府力量难以全面、精准覆盖。群众虽是基层治理的最基本元素,但部分群众受传统观念和知识文化水平等因素制约,主体意识依然淡薄,主动参与度低。加之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平台单一,导致部分问题难以有效解决。既影响了基层治理满意度提升,又体现出群众对于基层治理工作的不信任和不重视。三是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极大影响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也损害了基层干部队伍形象。例如基层从事政法综治等社会治理专职人员较少,甚至基层派出所人员短缺,大量接处警由警辅人员完成,接处警质量不高,群众满意度难以提升。如何汇聚起多方力量,持继注入治理合力和动能,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力量支撑,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构建为民服务网格管理力量体系。一是在城区推行“社区党组织+社区大党委+业委会/党支部/物业公司+社会力量”的城市基层治理模式,推行“居民提单”“社区党组织派单”“网格员接单”“小区党支部议单”和“党员群众评单”的“五单”议事协商制度,形成城市住宅小区业委会(物委会)和小区党支部、小区融联体、网格长、楼栋长、党员中心户共同发力的基层治理力量体系。同时,将创文创卫、政法综治等各系统内部网格统一成“一张网”,推动城区公共服务单位、共建单位等群体积极融入社区基层治理总体布局,汇聚基层治理总合力。二是在农村推行“总支领路、干部领头、党员领跑”的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党建工作组+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主力军作用,突出群众主体地位,激活末端社会治理效能,发动、依靠、引导群众参与基层治理。
二、整合基层干部队伍壮大末梢治理力量。一是采取“专职抽调”“编内编外”相结合的方式,整合乡镇市场监督、经济发展、农林水、综合应急救援等基层部门人员力量和执法资源,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配合上级公安、司法、政法、检察、信访、妇联、团委、法院、消防等部门下沉力量,破解基层执法力量不足、执法部门职能重复交叉等问题,实现从分散执法向集中执法转变。二是构建乡(镇)村组三级执法体系,把村组干部、土地管理员、治安联防员、护林员、网格员等纳入执法协管员队伍,推动综合执法与基层网格治理相互贯通,将监督、巡查、执法触角从集镇区延伸至村(社区)。三是健全完善基层综合行政执法协调联动机制、行政执法协同配合机制及日常监管执法年度计划制度,全面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避免综合行政执法“多头执法”“重复执法”。
三、组建义警服务队伍充实治安防控力量。一是组建义警志愿者服务队,建立党员、应急救援人员、环卫工人、社工力量等便民微信群,形成“微信有群(格)、格中有警”,民警“警务蓝”专业优势+群众“义警志愿红”力量相互配合、联勤联动,共同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的格局。如楚雄州禄丰市发展义警4400余人,成立义警微信群,覆盖全市168个村(社区)、40余个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群体。二是将网约出租、娱乐场所、退休老干部、热心群众等纳入微网格队伍,聘请外卖骑手和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从业人员为基层治理志愿者、食品安全监督员、“城市合伙人”“商圈和事佬”,让“贴心警务”“纠纷调解”“法律咨询”等多需求协同配合,精准融合与义警同频共振,用“新”力量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如楚雄州禄丰市发动、组织群众组建“禄丰义警队”,通过明确一批村级义警、纳入一批安保义警、招募一批行业义警,形成“民警辅警义警”专群结合工作体系,打造“一呼百应、邻里守望”群防群治基层治理品牌。典型引路建立禄钢社区警务区刘增庆政协委员工作室,打造基层民辅警+政协委员+社区义警为一体的防控体系。警务区刘增庆政协委员工作室2年内调解矛盾纠纷117起,找回走失人员39人(物品204件),开展“以案释法”宣讲100余场,实现2年内刑事案件零发案、重复信访人员为零、受益群众12000余人的治理成效。三是完善义警队伍组织、调度、分级处置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体系重构、业务重塑、流程再造,实现指挥调度一体联通、治安信息一口归集、治理力量一网汇聚。在引导义警便捷、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同时,形成警民协作,汇“小群体”聚“大平安”的效应。如楚雄州禄丰市建立义警工作制度,探索实行架构、职责、装备、服装、标识“五统一”,招募、培训、管理、考核、奖惩“五规范”,有效激励义警队常备常在、长远发展。
四、多所连片增强“大防区”处突警务力量。一是打破基层派出所传统辖区边界,将派出所按位置相近、区域毗邻的原则,设置部份派出所为“中心所”,周边派出所围绕“中心所”设置“大防区”,乡镇交警中队警力同步并入各防区,实现“派出所防范区域化、警力整合多能化”。二是在原有条线分管派出所、警种的基础上,由上级公安领导分别兼任“大防区”指挥长,“中心所”所长任防区常务副指挥长,防区其余派出所所长任副指挥长,做实三级捆绑指挥体系和责任体系,实现“指挥体系扁平化、民警使用就近化”。三是依托“情指行”一体化运行体系,建立集警务调度、勤务指挥、警务运行、合成作战、经费保障、质效监测等为一体的基层警务运行机制,保障“大防区”处突警务高效运转,推动警务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让基层警务力量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治理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