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丰碑:老军垦张印富的戍边人生

2025-11-03

乡村网新疆讯(通讯员 王桂芳):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一条横亘百里的绿色屏障阻挡着风沙的侵袭。白杨挺拔,胡杨坚韧,它们见证了一位老军垦六十二载的坚守与奉献。他叫张印富,一个将生命融入祖国西北边陲的燕赵儿女。

一、滦河岸边的从军志

1939年11月,河北迁安县的一个贫苦农家,张印富在抗日烽火中降生。滦河水的滋养,赋予了他燕赵子弟特有的坚韧品格。1958年12月,正值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19岁的张印富积极响应号召,毅然穿上军装,告别了故乡的黄土墙和老槐树。

六年的军旅生涯,将这个滦河边的农家少年锤炼成一名钢铁战士。1964年2月,本可复员回乡的他,听到"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后,毫不犹豫地在志愿书上按下红手印。西行的列车呼啸七天七夜,当茫茫戈壁映入眼帘时,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将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二、戈壁滩上的创业歌

初到兵团团场,眼前的荒凉超出了张印富的想象。"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民谣,正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战士们住的是地窝子,喝的是碱水,吃的是窝窝头。开荒初期,没有机械,张印富就带领班组成员用人拉犁;缺少肥料,他们徒步到百里外运羊粪。他的肩膀磨破了皮,鲜血浸透军装,结成硬邦邦的血痂,第二天却照样抢着扛最重的铁锹。

"多开一亩荒地,国家就多一亩良田。"这是张印富常说的话。他带领的班组,每年开荒造林面积总是全团第一。烈日下,他弓背劳作的身影,如同一尊移动的雕塑,在戈壁滩上刻画出奋斗的轨迹。

三、忠孝难全的终身憾

1979年秋天成为张印富心中永远的遗憾。当时的庙尔沟通讯条件比较落后,加之他常年奔波在各个牧业点上,以至于父亲病重期间发出的电报竟以查无此人退了回去,焦急的家人无奈之下赶快又发了封挂号信给张印富,谁知等他接到这封挂号信的时候已是1980年3月4日,这封信在路上走了近七个多月。他收到信后立即给单位请探亲假,看望病重的父亲。

当他带着家人赶到河北老家,才知道父亲在去年8月已经病逝。这成为张印富心中永远的痛。此后每年清明,他都会面向东方久久伫立。他把对母亲的思念,全部化作了建设边疆的动力。

四、风雨同舟的伉俪情

在建设兵团,张印富遇到了相伴一生的妻子。相同的理想让两个年轻人走到一起,婚礼简单到只有战友的祝福和几斤喜糖。

边疆的艰苦环境,无情地侵蚀着建设者的健康。常年在艰苦环境劳作的,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从关节肿痛到行走困难,再到最后瘫痪在床,张印富始终不离不弃。

每天拂晓,他为妻子按摩活动关节;下班回家,立即操持家务;寒冬夜里,他起身多次为妻子翻身。这位在荒漠面前从不低头的汉子,在病妻床前展现出铁骨柔情。2020年7月,安详离世,张印富握着她的手轻声说:"这辈子,苦了你了。"

五、不朽的军垦魂

如今,张印富居住的团场昔日的戈壁荒滩现在已是满目绿色,空气中散发的沙枣花香沁人心脾,见证着老一代军垦人的丰功伟绩。张印富的一生,是十万军垦战士的缩影。他们用青春染绿荒漠,用热血温暖边陲,用坚守诠释信仰。从滦河到天山,从青丝到白发,他把个人命运融入国家需要,把对故乡的思念深埋心底,把对亲人的愧疚化为大爱。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兵团精神;什么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本色。

夕阳西下,八旬高龄的张印富依旧喜欢坐在林带旁的长椅上。微风拂过他满头的银发,白杨树哗哗的掌声,仿佛在向这位老军垦致敬。这片土地会记得,历史会记得,曾有一个燕赵儿女,把整个生命融入了祖国西北边陲的青山绿水中。张印富的名字,已深深烙在这片他奋斗终身的土地上,成为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