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乡风绘就振兴画卷

2025-11-04

乡村网河南讯(通讯员 欧阳文权)当秋阳把乡村的屋檐染成暖金色,农历九月初九的风也裹着几分温柔——10月29日的重阳节,河南省登封市卢店街道栗子沟村党群服务中心院内早早就热闹起来。

微信图片_20251104170121_6_8103.jpg

老人们脖颈间的红围巾像一团团小火苗,手拎着崭新的棉被,皱纹里都盛着笑意,你一言我一语的絮叨,把清晨的微凉都驱散了。

这里正等着一场特别的相聚:“2025九九重阳节关爱老人•让爱常在”主题活动,还有那让全村人都惦记的“好婆婆”“好媳妇”表彰。

身边的榜样,从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触手可及的温暖,最是动人,也最有说服力。

微信图片_20251104170121_7_8103.jpg

在卢店街道,栗子沟村不算大----下辖3个村民小组,共计161户,700余人,其中70岁以上约80人。为了让优良家风成为基层治理的温柔力量,村子便以“孝老爱亲”为尺,以“婆媳和睦、家庭融洽、邻里相惜”为度,细细评选出六位“好婆婆”、六位“好媳妇”——寻常日子里的微光,就此聚成了照亮乡野的暖炬。

“人心换人心呐!我待儿媳妇,从来都当亲闺女疼;她待我,也跟亲妈似的贴心。这么些年来,咱娘俩没红过一次脸,没拌过一句嘴。”身披红绶带、手捧荣誉证书的张玉珍,说起这话时,眼角眉梢都带着激动的笑意,那笑意里,是寻常婆媳间最珍贵的默契。

微信图片_20251104170122_8_8103.jpg

   “家庭要和,全靠彼此多包容。年轻人和老人的想法本就不一样,哪能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长辈?咱做晚辈的,先把该尽的心意做到了,日子自然就顺了。”好媳妇常红丽站在人群中,把自己的心里话轻轻道来,话不重,却让在场的村民都忍不住点头——这便是过日子的真道理。

   表彰的暖意还未散去,“孝心洗脚”的温馨便缓缓拉开了序幕。台上淌着轻柔的音乐,像溪水漫过心田;台下的一幕幕,更让人心头发烫。

村两委的工作人员早早就备好了热水,盆里盛着的,是对老人的敬重。在场的儿子、儿媳们,争相走上前,为父母褪去袜子,小心翼翼地试了水温,再把老人的脚放进暖水里。

微信图片_20251104170124_10_8103.jpg

    坐在椅子上的老人们,眼角渐渐泛起了泪光,那泪光里没有委屈,只有欣慰与动容。当被换上新袜的那一刻,仿佛岁月里所有的辛劳,都在这盆暖水里融化了。

   “给婆婆洗脚的时候,摸到她脚上的老茧,心里一下子就酸了——那都是她一辈子干农活、做家务磨出来的啊。”给79岁婆婆洗脚的好媳妇李向慧轻声说着,“这哪里只是洗脚,分明是接过她肩上的责任,把家里的好家风,好好传下去。”

   “人老脚先老,多泡泡脚好,能促进血液循环,您再多泡一会儿,别着急。”三组村民孙松辉一边为80岁的父亲揉着脚,一边轻声叮嘱。简单的一句话,却像春日的暖阳,让老人的脸上满是笑意,浑身都透着舒坦。

微信图片_20251104170124_11_8103.jpg

活动尾声,党群服务中心院内支起的大铁锅成了最具烟火气的注脚。

白菜的清甜、豆腐的软嫩、五花肉的油香,裹着鲜美的汤味,在铁锅里慢慢翻滚、交融,裹着热气袅袅升起,漫过院墙,飘在村庄的上空。

“有喜事、大事一起吃大锅菜”,这老辈传下的民俗,总有着神奇的魔力,能把方才仪式里的感动,悄悄酿成手心饭碗里的温度,让“敬老”从心底的感召,变成你我围坐的亲近联结。

微信图片_20251104170125_12_8103.jpg

   村民们端着碗筷,围在桌前,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开了,让原本有些不大熟络的邻里,在饭菜的香气里卸了生分,变得越来越亲近。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一组的魏德民端着碗,细细给轮椅上的老父亲魏九龙喂着菜,话语里满是真切,“爱老敬老哪能等?关键是平时里实实在在的疼惜。”。

   “你看村干部们,跑前跑后忙不停,把大伙聚得像一家人!”80多岁的老党员张存治捧着碗,脸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咱村里啊,只有办喜事才会煮这么香的大锅菜,今天吃这碗菜,心里亮堂,浑身都得劲!”

   乡村要振兴,乡风文明是根;乡风要文明,家风传承是魂。村党支部书记孙红霞的话,说得实在又在理:“咱农村人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孝道,就是家里的‘正梁’。父母孝老人,孩子就孝父母;一家孝了,百家跟着学,整个村子的风气,自然就正了、暖了。”

如今的栗子沟村,巷子里少了家长里短的纠纷,多了邻里互助的热乎,目之所及是“环境美”的惬意景致;更有特色产业扎根生长的蓬勃——村民的腰包鼓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文明乡风就像春雨,悄无声息地“种”进了每个人的心田,在寻常日子里发了芽、开了花,让嵩岳大地上的这座小村庄满是幸福的模样。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